沙漠,单听名字一般人都不想去。因为环境实在是太恶劣了:干旱无水,没吃没喝的。想当年以色列人出埃及,在旷野漂流的四十年,那抱怨的次数简直多的不可胜数,更有甚者宁可想回埃及吃肉,也不要在这旷野饿死。殊不知他们恐怕是忘了当年法老是怎么残害他们的,天天让他们做苦工,压根儿不把他们当人看的。
但令人惊奇的是,偏偏就有这么一群怪胎,放着本来的生活不过,偏偏要跑到沙漠去修行?如果是放在当代人来看,基本上都会认为他们一定是神经病吧。演什么堂吉诃德,搞得自己好像很伟大似的。
但如果说,他们都是为了在上帝面前,身体力行地操练自我,亲身体会爱主更深的感觉呢?
沙漠成为灵性操练的代名词,沙漠使人坚强,也凸显人的软弱。沙漠寥无人烟,可又是遇见上帝的地方,这种意念深深地浸透在圣书的灵性描述中,有茫然无助的黑暗,又有闪电雷鸣式的光辉。
正如圣书中也同样会记载一些进入沙漠,受到磨练的伟人。如先知以利亚在沙漠中行走四十昼夜,面临他一生中最严峻的考验;施洗约翰是“旷野的呼声”;而最具有影响力的,莫过于耶稣。祂在沙漠四十昼夜的禁食与磨练,成为历世历代基督徒的楷模。早期死海附近的昆兰群体已是后期较有规模的集体修道式运动。
无论如何,沙漠永远代表着一个旅程。人们不是选择沙漠,而是认定生命若要升华,就不得不步入沙漠,让自己的灵性接受磨练,懂得如何在最艰难的环境中生存,在毫无躲藏的环境中,赤裸裸地看到真正的自我,这时候才能坦坦荡荡地站在上帝面前,容祂陶造。
基督教的沙漠气质最兴盛的时期,是以大师安东尼为代表的埃及修道运动为标志的。早在基督教传播到埃及以前,犹太人已经移居,散布在各个城市中,因为受到希腊苦修主义的影响,渐渐地形成了避世、静谧的倾向。而离群独居,寻求“真我”、上帝与人生目标就是《沙漠教父言行录》的内容。
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在公元300-500年之间,这些到沙漠苦修的教父们的言行记录。看起来似乎与佛教的禅宗或者儒家的师徒对话同出一炉,但从根本宗旨看,他们的言行更像是另类的言传,师徒的关系也不是以教诲为主的。倒不如说,他们的言行更像是与上帝亲自会面时的所思所想。在当代的很多人看来,没有钱寸步难行,衣食住行没有不花钱的。但是对于这些苦修的沙漠教父来说,他们几乎是身无分文,那他们又要靠什么才能继续活下去呢?这也是让我比较震撼的一点,就是这些沙漠教父基本上都有个共同的观点“贫穷就是财富”。
早期沙漠教父的故事表现出一种身心满足的属灵气质,对我们今日消费主义的世界而言犹如一服清凉剂。教父们谈及人生种种满足感——沉默的自由、超脱物质的潇洒,更使人折服的是,贫穷就是财富,即是“清除”阻塞在真我与欲望之间的各种障碍。这种说法都是反语式的:放弃就是得着;抛开知识才能理解;摆脱累赘的自我,就是最富有的人。
正如阿爸马加略说:“如果对你们来说,诽谤等于赞美,贫穷等于财富,缺乏等于丰足,那你就不至于死。事实上,任何人只要绝对相信,全心服事,是不可能陷入不道德的情欲中,而被魔鬼诱入歧途的。”实际上,马加略一语中的,说出了沙漠教父简朴生活的要求和态度。这些话在言辞上,听起来都是相互矛盾的,可是这种彻底的反语必须要加以反复思考。要使诽谤成为赞美,必须重新整理诽谤者所给与的价值,他诽谤是因为你给他带来威胁,所以你应该高兴才是。但要让贫穷成为财富,就需要双重的价值重整:就是消除俗虑和贫穷如何产生真实的“财富”。沙漠教父着重的是思想的真诚,而非意念的迷幻,所以不是故弄玄虚,让我们意乱迷思。
一般来说,欧洲中古时代一般都要求圣洁,这种要求通常都被认为能追溯到沙漠教父的言行榜样上,以强调物质贫乏作为圣洁生活的主要象征。这似乎是在提倡苦修主义,可沙漠教父的属灵教训却不是这样。比如伊比芬尼主教会见阿爸希拉里昂时,曾希望两人可以在去世前会会面。到吃饭时,伊比芬尼就把台上的烤鸡递给他,老先生却反而说:“抱歉,自从我修道之后,就再也不吃宰杀的禽类了。”主教也回答:“自从我修道之后,就不让对我有不满的人(抱着怨气)睡觉,而我若对任何人有不满时,也不能安然作息。”老先生却回答:“请原谅我,你的生活方式比我好得多。”
也就是说,最重要的还不是说物质上有贫乏,就能表示生命上也是富足的。实际上,没有物质的诱惑,虽然听起来感觉是缺乏一些东西,但其实是让我们转而专注更重要的事。因此,阿爸伊希多说:“占有欲是危险和可怕的,它使人不知餍足,奴役人的灵魂,使人邪恶到了极点。因此,让我们一开始就猛力把它驱走,因为一旦它做了主,就不能把它制伏了。”
总而言之,沙漠教父的很多话语,都需要读者去深度会意。人生到了需要依靠上帝的时候,上帝所赐的任何恩惠都是财富和祝福。
这其实更像是一本沙漠教父群像集,记录了他们的生平奇事以及各种语录。老实说,这本书是没有规律可循的,以至于目录都只能是按人名希腊语字母的前后顺序排列。我读起来算是非常慢的一本了,很多语录都不是那种你能用常识思维一眼就能看明白的,需要反复会意。但当我把核心都放到“上帝”那里的时候,这本书明显就好理解多了。比如曾经有人求安东尼阿爸为他祷告,老先生反而却说:“你若自己不用心,自己都不向上帝祷告,我就无法怜恤你,上帝也不会给你任何怜恤。”照我现在的观点:“这阿爸也太冷血了!一点都不怜悯!人家求你,说明人家真的有困难,而且还看得起你,你帮他祷告又有何难?他要是自己能祷告的话,还求你干嘛呢?真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怪老头儿!”看,我果然又开始拿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去解读安东尼阿爸的话了。
如果真的回到圣书本身的话,上帝创造世界的目的又是什么呢?仅仅只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好处吗?不是的。其实是为了荣耀祂,要以祂为乐,直到永远。所以阿爸的意思是,如果圣灵有在你心里动工,让你从心底里真正认识到上帝那无穷无尽的爱,让你对上帝有足够的渴慕,自然就会对上帝能说出很多的话语,那其实就是祷告了。只要你愿意对上帝袒露心声,上帝才真的会怜悯你。毕竟我们个人的行为,都是要向上帝直接交代的,就算是安东尼阿爸,也不能替他到上帝面前交差。
总之,沙漠教父们的思维,如果不能抛弃自己,不能用唯上帝论的观点来阅读的话,是根本读不懂的。
本书对我冲击力最大的其实是这个故事:有个老先生去拜访阿爸阿喀琉斯,对阿爸说阿爸是他的诱惑。而当他看到门口又有个又瞎又瘸的老人更需要阿爸的帮助时,就更加肯定了这个想法。本来老先生是想多住几天,但看到这个老人就作罢了。这反而让阿爸大为惊奇:“这哪是淫乱,简直是对恶魔的憎恨啊!”
一开始我是根本没看懂,直到翻了注释才恍然大悟:原来知识与学问竟然也是一种可怕的诱惑!因为一般情况下说到“诱惑”这个词,大家基本上想到的都会是物欲、食欲、色欲这种明显可见的欲望。但能把学问与智慧看作是“诱惑”,我还真是第一次见。或者我应该这么说,知识与智慧本身是没有问题的,但我们追求知识的动机,究竟是为了荣耀自己,让自己成为人上人,还是为了荣耀上帝,去爱地上其他的人,甚至像耶稣那样,爱那些在我们看来一点都不可爱的人呢?
我想这个老先生大概是意识到了,自己其实也是想要用智慧成为人上人,但一看到身边那个残疾的老人,很明显这老人是更需要被帮助的。为了这个老人的好处,他主动选择放弃“知识的诱惑”,反而被阿爸大为称赞。但其实还有更大的称赞,那就是来自上帝的,因为他做到了真正的舍己。就像耶稣也是爱人,甘愿把自己献为活祭,平息了上帝的永怒,把我们这些可憎之人买赎回来。这点对我来说,是极为震撼的。
对于服事有所帮助的,我想应该是这则故事:有个弟兄想去见阿爸阿瑟纽,因为阿瑟纽的住处距离太远,教堂就派了另一个人陪这个弟兄去。到了阿瑟纽(本地)的住处,人家反而不理他们;后来他们又去到阿爸摩西那里(外省),摩西就大为招待他们。后来有个长者知道了,搞不明白这俩阿爸到底哪个更好,就跟上帝祷告。结果上帝让他看到两个异象:阿瑟纽和上帝的灵在一起悠然自得,摩西和上帝的灵在一起吃蜜糕。
言外之意:这俩阿爸的作为在上帝看来,都是正确的。奇怪了,这俩阿爸的行为在人看来不是完全相反的吗?
再回到上帝的视角:我的个人猜想是这样,阿瑟纽似乎认为自己是是比较软弱的,他担心一旦对这个弟兄热情招待,反而会有可能绊倒这个弟兄,让他们都陷入到享乐主义的罪恶之中。而摩西则单纯地认为,爱上帝更要爱弟兄,因为弟兄也有上帝的形象和样式,所以理应要对弟兄热情相待,就像要对上帝一样热心。所以在上帝看来,他俩的目的仍然都是为了荣耀上帝,那就都没有问题。反而是如果我们就只凭表面行为,就直接判断某些弟兄姐妹是爱主,或不爱主的,那其实才犯了论断他人的罪了。上帝岂不是能查看全人类的人心都是怎么想的么?而且上帝从来不看外在,祂只看内心。所以有些人行为做得好,不等于他的内心真的是在敬拜上帝;而有些人的行为看起来很差,也不等于他是离弃上帝的。审判权都在上帝那里,所以我们只要做好上帝交给我们的本分就可以了。
早期基督教经历了300年的大逼迫之后,成为罗马帝国的正统宗教。面对剧变的世界局势,一部分沙漠教父没有进入到政治中心,反而他们把自己放逐到旷野,并且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的属灵教导、轶事、寓言,以及对人生的反思。不得不提,沙漠教父的言行对基督教灵修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是宝贵的属灵遗产。
注:“阿爸”指的是沙漠教父。
感谢您的阅读!我们非常重视每一位读者的声音。若您在阅读过程中有任何想法、疑问、建议或其他想与作者交流的内容,或愿意帮助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、提出改进建议,欢迎通过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与我们分享。您的反馈不仅能帮助我们不断优化内容质量,也能让更多读者受益。我们会定期整理与回复大家的意见,优秀的建议还可能在后续更新中得到采纳。
反馈时,也请您具体指出是针对哪篇文章提出的意见与反馈。
期待与您保持互动,让内容在交流中不断完善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